<
m4n3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一野十大虎将传奇 > 第63章
    184师主力开始下山了。山脚下,一条水面宽约20米的河流横在面前,湍急的河水在冰雪中哗哗作响。此时无法架桥也没有时间架桥,前卫连连长朝河水中间扔了一块石块,测定水深不会没顶后,大手一挥:“趟过去!”

    战士们立即行动,踏破岸边浅水处的薄冰,从齐腰的冰水中涉过。

    上岸后,被呼啸的冷风一吹,滴着水的棉裤很快就被冻得硬邦邦的,走路两腿打弯都困难。战士们用劲地又跺脚又蹦跳,棉裤上的冰块经不住这折腾,僻哩啪啦纷纷落地,空野里传出一片清脆的响声。

    突然,有人发现枪已经拉不开栓了,手榴弹也被冻得拧不开盖,这可是大事啊!万一遇到敌情可怎么办?

    一个老战士灵机一动,嚷道:“你们嚷嚷啥,快往枪栓上尿尿!”

    一句话提醒了大家,行进中的队伍顿时都停下来撒尿,空野里又泛起一股股白雾。这个办法还真灵,枪栓拉开了,手榴弹盖也揭开了,爽朗的笑声回荡在秦岭雪原。

    “快擦干!防止再冻上了。”那位老战士又大声建议道。于是,大家擦干了枪上的尿水,继续向前猛进。

    184师一路夺关斩隘,于18日进至青川,20日解放江油。中坝。第185师、独立1师及军直机关部队于18日由碧口出发,经青川、江油、德阳,于27日进至广汉。

    再向前,就是成都了。

    刘忠率领第62军进入四川后,先后解放了雅安、康定、西昌,歼敌1万余人。解放了当时的西康省。刘忠担任司令员。1950年7月又担任川西军区司令员,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    一野十大虎将传奇--西北英豪——中将廖汉生

    西北英豪——中将廖汉生

    廖汉生湖南桑植人。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。解放战争时任晋北野战军副政委,晋绥军区第1纵队政委,一野第1军政委。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    1.廖汉生主动将自己“删除”在外,仍然当他的军政委。后来有人

    说,以廖汉生当时的资历及能力,当兵团政委名正言顺

    1949年1月,中央军委颁布了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,西北野战军编为第1野战军,中原野战军编为第2野战军,华东野战军编为第3野战军,东北野战军编为第4野战军。各野战军下辖兵团,兵团下辖军。第1野战军因为作战任务繁重,直到6月间,才召开了前委全体委员会议,确定野战军下属部队编制事宜。

    第1野战军原有6个军,从华北军区调来的第18兵团和第19兵团已经整编完毕,1野原有的6个军再编成2个兵团。这2个兵团如何组成?干部如何配备?彭德怀叫前委委员们提出具体方案。

    由于委员们对这个问题事先没有准备,会议沉默了一阵,没有人发言。

    这时,担任1野第1军政委的廖汉生站了出来,提议道:“这个问题好办。1军、2军、7军组成第1兵团,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;3军、4军、6军组成第2兵团,司令员许光达、政委王世泰。”

    廖汉生的提议,既考虑了各人军旅生涯中任职的因素,又考虑了各人的才能,比较恰当。

    但是,廖汉生的这个提议却把他本人排除在外了,而他本人的能力和历史上的任职在当时都是比较高的。

    彭德怀问了一句:“那你干什么?”

    廖汉生回答:“我还在1军嘛!”

    彭德怀以廖汉生提的方案征求其他人的意见,获得通过。随后报经中央军委批准,正式组建了1野第1、第2兵团机构。

    后来有人说,以廖汉生当时的资历及能力,当兵团政委名正言顺。

    然而廖汉生主动将自己“删除”了,仍然当他的军政委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廖汉生的胸怀。

    时间再推前几个月,就在这一年的2月间,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有关规定和指示进行了整编。西北野战军改称为第1野战军,各纵队改称军,旅改称师。廖汉生所在的第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。纵队原358旅改称第1军第1师,原独立第1旅改称为第1军第2师,独立第7旅改称为第1军第3师。

    第1纵队被冠以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”的名称,是按照全国各野战军统一序数排列形成的,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但是全纵队上下都为这个“第1军”感到特别的光荣和自豪,格外看重和珍惜它。

    有第1军,就有第1师,就有第1团。358旅改为第1师,旅里的3个团都想在这次改编中当上“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团”。到底哪一个团能成为“第1团”呢?各团积极活动,部队上下还争论了一番。按过去的习惯,一支部队总是把底子最老。战斗力最强的单位排在序列前头。在358旅的3个团里,715团、716团的部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诞生了。一个生长在湘鄂边,一个生长在洪湖,其中还有南昌起义的血脉,抗日战争爆发后它们分别由红军师、军合编、缩编而成。这两个团历史长,资格老,能征善战。按常规讲,这两个团都有成为“第1团”的充分理由。

    而714团则是在抗日战争中诞生的。1939年在冀中时,由716团抽出的3个老红军连队组建了独立3支队。随后溶入了冀中地方武装。比较起来,这个团只有部分红军底子,建团历史短。但是这个团后来居上,成立后仗打得好,在西北战场上屡建功勋,另外,它在358旅的编制里是第1团,这又使它在编制序列上有话可说。

    当时,3个团都要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“第1团”,尤其是老红军部队715团、716团认为自己的理由更充足一些。廖汉生当过716团的政委,716团还想走走廖汉生这个“门子”,希望老政委能为他们说说话。当时一些师、军干部也认为把刀5团或716团编为“第1团”更好些。

    然而,身为军政委、军党委书记的廖汉生却没有偏袒,他在军党委会上提出:714团的资历虽然比不上其他团,但他们在西北战场上仗打得好,工作也出色,尤其是在诉苦运动中带了头,在瓦子街和荔北战斗中两次受到野战军的通令嘉奖,他们的工作堪称第一。按原有编制顺序714团也应排在“第一”。结果大家统一了思想,确定把714团编为“第1团”。

    由此又可见廖汉生的胸怀及政治水平。

    714团即第1团没有辜负廖汉生和全军上下的期望,始终保持着优良品质,不断创造佳绩,全国闻名的“硬骨头6连”就出自这个团。

    廖汉生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。1927年他16时就参加了农民运动,1928年参加工农武装斗争,长期在湘鄂边苏区进行游击斗争。1933年调任红3军书记员,先后当过军政治部秘书、师政委、军团组织部长,参加了长征。抗日战争期间,历任团政委、旅副政委、代旅长。1944年10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5干部大队政委,率队赴湖北洪湖地区。抗战胜利后任江汉军区副政委、政委。解放战争期间,历任晋北野战军副政委、晋绥军区第1纵队政委、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副政委、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、第1军政委。率部参加了保卫延安、转战陕北、解放大西北等一系列战役。1949年9月率部解放青海,任省军政委员会主任。1952年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、副政委。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。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    廖汉生的出生地,距共和国元帅贺龙的家只隔一座山,由他家到桑植县城去,必从贺龙家门前过。桑植百姓口头流传的许多关于贺龙的传奇故事伴着廖汉生长大。

    有一次,贺龙的队伍从廖汉生家附近的平坝子经过,廖汉生和村里的孩子们跑到路边田埂上看“过兵”。只见一支队伍走过来,队中一个士兵身后背着几支像古戏里的令箭似的牌子,廖汉生、诉小伙伴:这个牌子叫做“大令”,它到了哪里就代表长官到了哪里,查岗查哨,巡视军情,纠察军纪,下级见了都要向它敬礼呢。

    廖汉生正讲得有鼻子有眼,没注意一个留着“一字胡”的军官来到他面前,笑眯眯地问:“你是谁家的小孩子?胆子这么大,敢看兵呀!”

    那个时代,老百姓是怕兵的。听说要“过兵”,惟恐躲避不及,谁还敢看呢。

    廖汉生一看问话的像是个当官的,便大大方方地回答:“我是廖家的。”

    留“一字胡”的长官就是贺龙。

    贺龙夸奖了他几句,率队向洪家关走去。从此,这个敢看“过兵”的男孩子在贺龙的脑子里留下了印象。

    廖汉生的父亲是桑植县有名的才子,在省城长沙读书期间,曾与湘籍著名革命党人林伯渠结为好友,回乡后致力于乡村教育,在本乡办起小学,教授新课程、新知识。后来,在贺龙再三诚聘下,携笔从戎,到贺龙部队里任职,做些文墨事。

    一次,他向贺龙请假回家,要给儿子定亲。贺龙同:“是我见过的哪个敢看‘过兵’的孩子吗?”

    “不是,是给汉生的弟弟定亲。”

    贺龙说:“那我也提个亲吧。”当下,两人就把贺龙二姐的女儿肖良良和汉生定了娃娃亲。从此,廖汉生也就与贺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   廖汉生10岁时,父亲不幸病逝军中。贺龙的大姐贺民英夫妇把灵柩接回桑植,帮助安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