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    耿氏心软了,也因为先前在贝勒爷面前说了那些事,心怀愧疚,便安慰道:“时日久了,自然就懂了,何况我们刚进府,即便做错了什么,贝勒爷也不会责怪你我的。只是,你可千万不能得罪侧福晋了。这府上除了福晋,便是侧福晋最不能惹了,好歹人家也为贝勒爷生育了三个子女。”

    钮祜禄氏表情很不以为然,但还是哦了声,道:“放心了,我听耿姐姐的,以后我做的不对的,耿姐姐多提醒我好了。”

    当晚,钮祜禄氏千盼万盼着前院的人请她过去,等了许久也没等到。

    请了人去打听,才知晓贝勒爷去了侧福晋房里。

    钮祜禄氏傻了眼,同时很不甘心,贝勒爷怎会不见她呢?

    贝勒爷明明见了耿氏,还幸了耿氏,怎会忘了她呢?

    她不愿意承认贝勒爷记得耿氏,却忘了自己,弄的自己像个小丑。

    她白日里才和耿氏说了那些话。

    明儿个如何向耿氏炫耀?

    耿氏还不笑话她?

    钮祜禄氏快急哭了,想去见贝勒爷,又觉得太突兀,怕惹恼了贝勒爷。

    最后她只好忍着气,歇下了,却一整夜睡不着。

    第二日,钮祜禄氏精神不大好。

    耿氏来看她,“妹妹怎么了?可是不舒服?”

    听说昨儿贝勒爷又歇在了侧福晋那儿,压根没让钮祜禄氏去前院。

    耿氏隐约猜到一些,但又觉得不太可能。

    或许今晚贝勒爷便会叫钮祜禄氏过去呢。

    侧福晋一向得宠,贝勒爷去侧福晋房里没什么稀奇的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钮祜禄氏瞧见耿氏并不大愉快,甚至想到贝勒爷幸了耿氏,却没理自己,就有些嫉妒。

    瞧着耿氏便也觉得面目可憎了。

    但她知道,自个儿刚进府,没人帮助是不行的,正好耿氏脾气好,愿意帮她,她乐得与耿氏交好。

    反正等再过几年,耿氏压根不是她的对手。

    钮祜禄氏再生气,还是没发作出来,她强笑了笑,“没什么,昨夜有蚊子,睡不着。”

    耿氏心里明白她为何不舒服,握住她的手,“机会多的是,无需放在心上,许是今晚就是机会了呢,到时候好好把握,你年纪小,贝勒爷定会多怜惜你一些。”

    钮祜禄氏好受了些。

    “多谢耿姐姐,其实也没什么,贝勒爷总会想起我的。而且我年纪小,也不知如何伺候贝勒爷,多等些日子也无妨。”钮祜禄氏故作轻松,仿佛一点也不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耿氏便松了口气,“你能想得开就好,这种事是急不来的。”

    钮祜禄氏心道,你伺候了贝勒爷,自然不心急。

    可惜她年纪还小,不大能讨贝勒爷关心。

    额娘说过,等她再长几年,定能讨男人喜欢的。

    贝勒爷也是男人,会喜欢她的。

    第180章

    是日,武静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。

    春末夏初,正是太阳晒得人昏昏欲睡的时候。

    四贝勒昨儿闹腾了一夜,她到现在还不想动弹。

    但她知道四贝勒未碰耿氏,而是问了耿氏一些事情,让耿氏坐了一夜,突然就郁闷全消了。

    仿佛知晓她受了气,四贝勒特意去安慰她。

    想起四贝勒的话,武静蕊忍不住想笑。

    这男人倒是懂得体谅人。

    知道钮祜禄氏对她不敬,就连看都不愿意去看钮祜禄氏了。

    也算是为她出了口气。

    不知那钮祜禄氏这会儿如何气闷呢。

    她很想瞧一瞧。

    不过又觉得和一个还是孩子的钮祜禄氏置气太没风度了。

    钮祜禄氏可不是后期的钮祜禄氏,她有点胜之不武。

    就当看个笑话好了。

    正不想动弹,正院来人,请她过去。

    正院来人,准无好事。

    武静蕊还是起身去了,她很好奇萨克达氏会说些什么。

    还是说他霸着四贝勒,夺了新人的宠?

    这个时候请她过去,似乎也没别的事了。

    “给福晋请安。”

    进了屋,请了安,武静蕊在一旁的玫瑰椅上坐下。

    萨克达氏命人上了茶,笑道:“这么多年过去,你还是这般光彩照人,难怪贝勒爷对你念念不忘。”

    武静蕊谦虚道:“福晋谬赞了,不过是贝勒爷念旧,又体谅妾身生子不易罢了。”

    一提起儿子,萨克达氏就满心憋闷,不得不忍着。

    她强笑,“还是妹妹有福气,不仅有爷的宠爱,还有儿子,还有什么不满足呢?贝勒爷是皇子,三妻四妾是常事,也不能只有这几个子嗣。想要子嗣绵延,总要宠爱更多的女人。

    妹妹若是感激贝勒爷,喜欢贝勒爷,就该为了贝勒爷的子嗣着想。我们都是贝勒爷的女人,谁不是为了贝勒爷呢?”

    说的很真诚,很无私。

    武静蕊不得不佩服萨克达氏了,能装到这个地步,让别的女人给四贝勒生孩子,她好养别人的孩子。

    她是做不到养别人的孩子的。

    “福晋说笑了,妾身自然是为了贝勒爷好的,但妾身总不好违逆贝勒爷的意思,子嗣重要,贝勒爷的心情一样重要,您说是吗?何况,贝勒爷若是想要子嗣,妾身也不会拦着。”

    萨克达氏气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