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    这是一份正在不断拟订,修改,更正的政令,主要内容是给予开垦关中荒地的农户减免十年粮税,提供生育鼓励,以及兴修水利,官府负责修建新聚落点的水渠、水车,以极低价格租借农具和种子等。

    丞相突然打了个喷嚏,你抬头看看他,“叫个火盆儿?”

    “未至冬至,何必驱使仆役。”他摇摇头,以扇柄点了点你手里的这卷政令,“阿迟可看出些什么?”

    “鼓励开荒,是好事啊。”你低头看看,再看看他。

    丞相笑而不语,仍然看着你。

    他在等你继续说下去,但是劝农这种事有啥好继续往下想的呢?

    “此事与你休戚相关,阿迟当真不愿再想一想?”

    ……这就比较严肃了。

    汉朝时的粮税极重,待丞相改进农具,治理南中后,将粮税调至十中取四五,家中有难或灾年时再不断向下减免,已算这个时期极其仁厚的政令,而曹魏屯田制的粮税能达到十中取六。

    如果关中开垦荒地可以减免十年粮税,而且还是布告天下的这种方式,不仅不收税,还要免费发农具,发种子?毫无疑问,魏地的农民听到传闻后,会不断地,携家带口地,企图渡过黄河,来关中开荒。

    “曹叡需将洛阳以西的农户尽皆迁走,坚壁清野,从此河东河西之沃野,再不能产一粒粟米给曹魏。”

    “曹叡为何不能效仿于我?”

    因为……

    “因为世家?”

    丞相含笑摇了摇羽扇,突然又打了一个喷嚏。

    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”

    曹魏世家林立,纵使现下不需用严酷的屯田制来绑住农民在国家的土地上,世家也不许中原腹地出现这种能令田客大量逃亡的政令。

    事实上,为世家种地的那些农民,要忍受的粮税剥削竟能达到十中取八!

    那么,关中世家不怕农户四处逃走,跑进荒地里去开垦自家农田吗?关中世家特别高尚,愿意用极低的粮税留住田客吗?

    那就见鬼了好吧!

    你抬头看看制订政令的大汉丞相,一脸斯文,温润如玉。

    “先生我觉得你……”你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“……你该小心些,平素出门多配些护卫。”你真诚地说,“我要是关中世家子,见你出了这样的政令,恐怕……”

    “恐怕如何?”

    ……你很想告诉他,恐怕他就得复刻费祎的结局了。

    但你最后还是没说出来,你觉得这样很不吉利。

    丞相又打了第三个喷嚏。

    你忍无可忍地给他拍了个“忍受环境”buff,然后看他从你手里将这卷内容十分宽柔仁厚,但不啻于掘了世家祖坟的鬼畜政令拿了回去。

    “我教阿迟背过《诗经》,可还都记得么?”

    “……都记恐怕不太行,先生是想说哪一首?”

    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息。惠此京师,以绥四国。”他出神的想了一会儿,而后重新看向你,微微笑了起来,“若我大汉真能如此,中原传檄而定未可知也。”

    你专注的盯着他看了一会儿,直到他伸出手,将你揽进怀中。你并不怀疑他推行这项政令的果决意志,也不怀疑当他下定决心时,整个季汉都会被他推动前行。

    ……你就只是还在思考,刚刚他眼中那一丝烦恼到底缘于什么?

    在对待曹魏,或者是关中世家这样不太能称之为“自己人”的敌人时,他是不会有这种烦恼的神情的。那你能不能猜测,让诸葛亮感到牙疼的事情,发生在季汉内部?

    “阿迟可知后面几句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你一愣,抬起头看他,“什么?”

    丞相盯着你,突然叹气,“若阿迟生为男儿,恐怕是考不中公学的,你可怎么办呢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第123章 111

    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   朝廷准备出台这项政令, 本意是恢复生产,增长人口,跟兼并土地的世家抢人头, 但为什么丞相说与你休戚相关呢?

    因为不出意外的话, 关中土地价格将会大跌。

    土地兼并数百年下来,许多穷苦百姓失去自己的田地,只能靠租种世家的田来维持生活。

    【强者规田以千数,弱者曾无立锥之居。又置奴婢之市, 与牛马同栏。】

    但在炎汉三兴的关中,朝廷发放改良过的新农具, 并且又有了太平新世道的庇护,这两项条件满足后, 农人有了离开士族邬堡庇护,携家带口, 甚至是独自去荒原上开垦一块自己的农田的底气。

    然而世家手里的田地也同样需要人来耕种啊,不管你耕不耕种,田地是要收税的啊。

    这么一想, 那些跑来疯狂买地的益州士族可能也要骂娘了。

    ……大概诸葛丞相不太在乎士族背地里骂他娘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比起搞废奴革命土地国有化搞到疯批的王莽同志,朝廷在“土地兼并”和“世家掀桌”之间仍十分小心谨慎地走着钢丝。

    益州士族有从龙之功,家族之间盘根错节,他们能更为便捷的进入长安的权力中心, 因而区区土地投资失败,远不足以令他们同炎汉决裂;

    关中士族在渭南一战中, 因为集体投效曹魏, 此时正是被口诛笔伐, 道德层面处于下风的时期;